吳朝杰委員:
您在政協重慶市梁平區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的《關于做好國際濕地城市后半篇文章的建議 》(第256號)已收悉,該提案從梁平國際濕地城市布局規劃、城市品質提升、濕地惠民等諸多方面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提案內容詳實,內涵豐富,對進一步擦亮和用好用足國際濕地城市金字招牌,做好梁平國際濕地城市后半篇文章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經我局認真研究,現將提案辦理意見答復如下:
一、合理規劃建設城市綠色空間
2022年,梁平成為國家森林城市,獲評西南地區唯一國際濕地城市, 為進一步做好國家森林城市和國際濕地城市后半篇文章,規劃科學布局“三生空間”(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在編制《梁平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利用城市內部的綠地與開敞空間,將位于城市周邊且有城市公園功能的牛頭寨、雙桂湖、清涼山、萬石耕春·千年良田等郊野公園、濕地公園以及林地、耕地(田園)、園地等生態空間統籌納入城市綠色空間范圍,進行一體化規劃布局,高標準打造梁平綠環公園,形成山、水、林、田、湖、城為一體的綠色空間開放體系。同時《規劃》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求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和景觀營造,以近自然工程手段保育梁平自身景觀特色,形成“北稻田、南湖泊、西山林”的城市自然景觀。北部以機場周邊優質稻田為基底,保護好稻田濕地景觀的前提下,植入農業公園、濕地公園等項目;南部以雙桂湖周邊原生濕地植被群落為主,大力恢復鄉土植物種群為動物提供棲息地。西部以牛頭寨、清涼山區域,做好原生森林及灌木林的植被修復。
區林業局將采取“小微濕地”“小微森林”“小微游園”三項策略,采用“進通道、進河流、進城鎮、進景區、進城市”“5進”舉措,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和城市生態修復工作,加快推進城市擴容提質。同時于2021年就已經編制了《重慶市梁平區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總體規劃》(2020-2035年),規劃從濕地現狀資源調查、濕地保護與修復規劃、濕地合理利用規劃、科普宣教與科研監測規劃等對梁平區后續濕地相關工作進行詳細規劃。為充分保證我區后續國際濕地城市品質提升,我局近期已編制完成《國際濕地城市品質提升行動計劃(2023-2027年)》(送審稿,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將濕地元素與農耕、水利、歷史、人文等有機結合,從現有濕地資源出發,合理規劃建設城市綠色空間,實施一批城市、鄉村濕地生態修復建設項目,為做好國際濕地城市后半篇文章發揮引領指導作用。
二、構建全域濕地生態網絡,織就城市濕地連綿體
一是做優雙桂湖,扮靚“城市會客廳”。優化提升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特色品質,進一步打造環湖小微濕地景觀,按照5A級景區標準完善公園標識標牌和配套基礎設施,深入挖掘雙桂湖歷史文化底蘊,豐富雙桂湖人文內涵,加快推進“雙桂田園”“中華竹藝坊”“中華百年柚園”三園建設。
二是新改建城市濕地公園,擴充城市濕地面積。將通過再設計、再改造、勤維護持續優化提升窩子溪、張橋河、赤牛溪等現有城市濕地公園。同時計劃在大河河、小沙河、安寧河等流域選址新建安寧湖、赤牛湖、清涼湖、文峰塔、興隆湖等一批城市濕地公園,為市民提供更多更豐富的濕地綠意空間。
三是實施河湖連通工程,打造循環活水城市。充分利用城區“一湖四庫六水”優質水生態資源,推動循環活水(聯水、補水、凈水、蓄水、涵養水)工程建設,構建“五水共治”格局。實施森林綠城、引水入城、彩葉美城、溪流社區、濕潤小區生態工程,優化城區小沙河、白沙河、大河河、張星橋河生態環境,將城周涵養林、溪流濕地、庫塘濕地與城市河流、城市小微濕地進行生態連接,織就相互貫通、連綿成帶的城市濕地連綿體。
三、做好濕地經濟文章,探索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
一是依托雙桂組團區域,打造梁平國際濕地城市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牛頭寨、雙桂湖南岸區域,將相對集中的村莊用地劃入城鎮開發邊界,結合城市生態濕地布局休閑游憩設施,在“好風景”中嵌入“新經濟”,實現城鄉景、農文旅融合。追求城市美學和建筑藝術,將建筑融入城市環境,精心建設城市代表性、地標性建筑,高標準建設都梁大劇院、數字大廈、知德中學等城市代表性名片,目前,都梁大劇院正在開展主體施工,數字大廈基礎施工已基本完成,知德中學施工單位已進場施工。
二是實施10萬畝稻田濕地涵養工程。以雙桂湖濕地為核心,赤牛城、雙桂堂、高梁山為重點,龍溪河為紐帶,保留稻田原生態、農業生產純天然,構建5公里半徑濕地生態網絡,涵養10萬畝稻田(冬水田),建設西南地區首個四季七彩田園,培育現代化無棚農業科技采摘園,打造田間漫道、綠道和自行車騎行道,有機串聯雙桂湖、雙桂堂、赤牛城、萬石耕春、中華柚園、南華原鄉等多景點,成為川渝地區“濕意”田園周末游、民宿康養度假勝地,推動農林文旅濕融合發展。
三是大力推廣“小微濕地+”模式,積極探索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大力推廣“小微濕地+有機產業、生態旅游、民宿康養、自然教育”等模式,優化濕地產業布局,打造一鎮一村特色。在川西漁村、萬石耕春、星橋萬畝高標準農田等地建設主城都市區蔬菜保供基地和休閑漁業示范基地,推行“稻魚、稻鴨、稻蛙”共生綜合種植模式,講好稻子、柚子、竹子、鴨子、豆子“五子登科”與濕地有機融合故事,為梁平預制菜生產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培育濕地農產品新業態。以體驗濕地生態和鄉村田園風光為亮點,營建“雙桂田園”“詩意田園”“七彩田園”“康養田園”,打造全國綠色康養基地、生態文化旅游景區。整合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接續辦好綠色中國行、長江三峽(梁平)曬秋節、明月山生態旅游文化節等重要節會,。以梁平竹文化、農耕文化、水利文化、宋元山城體系遺址文化、非遺文化為根底,培育以雙桂湖、龍溪河、萬石耕春、川西漁村等為載體的一批濕地文化創作基地,做大濕地文化產業。以濕地為基礎,構建完善梁平自然教育體系。今年7月,梁平區濕地保護中心在廣州舉辦的2023年中國自然教育大會上獲頒第四批全國自然教育基地(學校)稱號,標志著我區自然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目前我局正積極溝通引入專門從事自然教育的上市企業,將逐步培育做大做強我區濕地自然教育產業,不斷探索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
下一步,我局將緊緊圍繞我區“四化一帶”建設,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對標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的新要求,持續擦亮國際濕地城市靚麗名片,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全力做好國際濕地城市后半篇文章。
重慶市梁平區林業局
2023年9月18日
(聯系人:唐宏;聯系電話:13389688777)